您的位置:首页 >滚动 > 正文

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新城建”让城市更美好

来源:中国网2023-02-05 20:17:38  阅读量:6736  

智慧管理让市政设施更安全,智慧平台让出行更快捷,智慧社区让生活更美好目前,很多地方都在布局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转型升级「新城市建设」有什么新意最近怎么样最近几天,记者进行了采访

重点关注城市安全,社区建设,市政服务等领域。

在安徽省合肥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控中心,燃气,供水,桥梁等设施的监测数据在屏幕上实时更新借助红,橙,黄,蓝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可以清晰地识别城市重要基础设施的隐患

比如燃气,通过智能监测仪,可以分析管网是否有泄漏并及时预警,每天采集上亿条数据,比如供水的话,可以使用管网泄漏检测智能球,25公里内泄漏定位精度可达2m监控中心副主任李璇介绍,系统运行4年多,累计处理燃气管网泄漏,甲烷浓度超标,供水管网泄漏,路面塌陷等突发险情6000余起,降低城市地下管网事故率60%,提高风险排查效率70%

经过多年的高速大规模建设,该市的市政,交通,通信等诸多子系统是复杂的,许多隐藏的风险已经积累地下管线老化,地下管线数量不清等问题突出,城市内涝等事故频发,急需更新改造,推动城市新基础设施建设

据住建部负责人介绍,新型城市建设的重点任务包括全面推进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建设,建设智慧城市基础平台,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对供水,供热,燃气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和智能化管理,与智慧城市,智能网联汽车合作,打造智慧出行平台motown . com,加快智慧社区建设,促进智能建筑与建筑工业化的协调发展,推进城市运营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等。

2020年,住建部在重庆,福州,济南等16个城市启动首批新城建设试点同时,组织了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建设,智慧市政,智能化建设等一系列专项试点

提高城市运行效率,让生活更加便捷,安全,舒适。

信号灯,消防栓等城市构件1570多万个,地下管线8.6万多公里,历史建筑3600多处...依托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上海将这些海量数据搬到数字地图上,实现了可视化,标准化的共享和交互福州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施水系联合排水和调控,对市区1000多座水库,湖泊,水池,河流,闸门,车站进行智能精准调控汛期排水防涝应急处置效率提高50%,水库,湖泊调蓄效益提高30%,提高了城市的安全性和抗灾能力

通过城市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更新改造,加快城市建设管理方式转变,提升城市建设整体水平和运行效率,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专家组组长梁峰说

不仅如此,一批新城建设项目的实施,还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

推动智慧城市和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是新城市建设的重点任务在江苏苏州相城区,无人驾驶公交车,出租车,送货车集体上岗无人驾驶汽车配备了毫米波雷达,感知相机和其他传感器在64公里的高等级智能网联测试道路上安装了400多套智能传感设备和边缘计算设备,以确保安全和交通效率

新城市建设涉及到强大的产业链通过项目的实施,将带动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业的集聚,催生新业态的形成和新消费的促进开展‘新城市建设’,要促进产学研用,政策,资金的有效协调,同步构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产业链整合高效,产业生态循环顺畅的‘新城市建设’产业体系梁峰说

建设示范基地,加快新型城建项目落地。

加快新城建设,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各地积极行动。

黑龙江提出,实施智慧供热示范工程,推进城市分布式供热,提升供热服务质量,确保群众住上暖房子,山东提出加快城市更新,各区市建好用好城市大脑,建设1200个智慧社区,打造2000个惠民应用场景。

新城市建设加速释放城市发展的巨大潜力,带动有效投资去年底,重庆专门出台工作方案,准备投资50多亿元,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开发,覆盖10公里以上道路里程的智能传感装置推广等38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项目,开展100多个数字化建设试点项目,实施建筑工业化和信息化集成项目1500多万平方米,到2025年,培育一批新型城建龙头企业,创造1000亿元经济容量

‘新城市建设’涉及的层面很广建议优先考虑基础好的板块,集中力量完善升级,充分整合利用城市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梁峰认为,新城市建设应该有所为而不是有所不为试点城市可结合自身主要任务,根据各辖区建设基础和资金发展特长,分步推进

据住建部负责人介绍,加快国家,省,市三级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智慧市政,智慧社区,智能建筑,统筹智慧城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通过建设示范基地,加快新型城建工程落地同时,与相关部门加强科技支撑,加强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加强安全防范,全面提升网络安全综合防控能力,培养人才队伍,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工程建设等多学科支撑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