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ot”机器人在备赛中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活动4月19日在北京亦庄成功举办。在这场备受瞩目的赛事中,巴音布鲁克队携“ZBot”机器人亮相赛场。它就像拥有智慧“大脑”的行者,面对城市道路、坡度路段、公园区域等复杂多样的路面状况,运用先进的运动规划算法,快速规划出最优路径,地形适应能力强,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在复杂场景应用的技术升级提供了重要参考。赛后,新华网对巴音布鲁克队领队赵梦佳进行了专访。
新华网:巴音布鲁克队决定参加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基于什么样的契机?在备赛过程中,针对半程马拉松的赛程特点和比赛环境,团队对“ZBot”机器人进行了哪些针对性的调试与优化?
赵梦佳: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赛事为机器人行业搭建起一个技术验证与展示的优质平台,有助于全方位检验人形机器人在真实复杂场景中的性能表现。此次赛事赛道涵盖城市道路、坡度路段、公园区域等多种地形,高度还原机器人在实际生活中可能面临的复杂状况,与团队通过极限挑战发现问题、推动技术迭代的理念不谋而合。
备赛过程中,技术团队针对续航、稳定性和地形适应性开展专项调试优化。在续航领域,通过重新设计电池管理系统、采用高能量密度电池并优化能源分配算法,保障机器人全程稳定运行。为提升运动稳定性,深度改进平衡控制算法,提升传感器精度与数量,使其能快速感知姿态变化并动态调整。面对复杂地形挑战,研发团队改造机器人足部结构,增加防滑及自适应调节功能,同步优化运动规划算法,确保机器人在不同路面精准规划最优行走路径。
新华网:本次参赛的“ZBot”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智能生活、家庭教育及养老护理等领域。在设计这款机器人时,研发团队是如何平衡不同场景下的功能需求与产品特性的?
赵梦佳:“ZBot”机器人聚焦教育等领域,致力于让更多年轻群体和高等院校认识了解。研发团队紧扣用户需求,深入调研不同场景特性,提炼共性与个性化需求进行设计。
“ZBot”机器人造型简约亲和,机身尺寸和重量经精心规划,既适配家庭场景,又能满足养老护理辅助需求。交互方式融合语音、手势、触屏等多元形式,家庭教育场景中便于孩子语音互动学习,养老护理场景里方便老人手势操作和触屏使用。
“ZBot”机器人采用模块化设计,智能生活、家庭教育、养老护理等场景下的功能模块可灵活组合。在智能生活领域,它能智能控制家居设备;家庭教育方面,凭借丰富教育资源陪伴学习、激发兴趣;养老护理场景中,可实时监测健康状况、辅助日常活动并给予情感陪伴。
安全协议算法工程师刘阳与北京湛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王丹辉(中)在备赛当天合影留念
新华网:“ZBot”机器人通过硬件深度优化与模块化设计实现了成本的大幅降低,同时支持“实时换芯”技术。在实现这些技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研发团队是如何解决的?
赵梦佳:在推进硬件深度优化、模块化设计及“实时换芯”技术过程中,研发团队面临诸多挑战。?
硬件优化方面,降本提质是最大难题。团队重新梳理硬件架构,运用先进芯片设计制造工艺,通过集成化设计精简元器件,并与供应商紧密协作优化采购,降低原材料成本。模块化设计关键在于保障模块间兼容性与互换性,团队制定严格接口标准和通信协议,经大量测试验证,实现模块无缝对接。?
“实时换芯”技术面临稳定性与兼容性双重挑战。为确保换芯时系统稳定,团队研发智能切换算法,可在芯片切换瞬间快速保存并恢复系统状态,防止数据丢失与系统崩溃。在兼容性上,团队对不同型号芯片开展全面适配测试,优化驱动程序与系统软件,使该技术可支持多种芯片,满足用户性能提升与升级需求。
新华网:通过此次比赛,团队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将如何应用于后续的产品研发与应用拓展工作?
赵梦佳:此次实践中,机器人在长距离运行时暴露出部分关节磨损、散热效率欠佳等技术问题,为后续技术改进指明方向。未来,团队将优化机器人结构设计与散热系统、增强零部件耐用性,借鉴比赛中积累的运动控制经验打造更智能灵活的运动功能。
“ZBot”机器人
新华网:能否介绍一下这款机器人的产品理念?
赵梦佳:未来,研发团队将坚持开放共享理念,全面推行开源模式。除完整提供机器人技术相关开源资料外,还将配套开发系统复现课程,帮助广大开发者与技术爱好者深入钻研机器人技术,进一步促进相关领域技术交流,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