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沅江,洞庭湖畔的丘岗与赤山岛间,连片的枳壳林郁郁葱葱。作为 “湘九味” 道地药材之一,这里的枳壳曾因零散种植、采收无序,深陷 “优质不优价” 的困境。如今,随着扬子江药业集团与当地企业携手共建规范化种植基地,这片土地上的 “土特产” 正蜕变为带动乡村振兴的 “好产品”,书写着药企助农的新篇章。

2016 年前,沅江枳壳产业虽从业者众多,却始终难成气候。“农户多是小打小闹,要么等客商上门,要么帮人代收,品质没个准头,被退货是常事。” 沅江市万顺堂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杨伟峰的回忆,道出了当时产业的尴尬。更关键的是,传统采收方式收回来的枳壳品质不稳定,果农们多在小暑后采摘,认为此时果实饱满压秤,却忽视了有效成分含量。久而久之,沅江枳壳不仅没形成品牌,连优质果也卖不上价。
改变,始于对品质的较真。杨伟峰团队通过反复送检不同时段的枳壳样本,终于发现夏至到小暑间采收的果实,各项指标最优且稳定,完全契合市场需求。这一发现迅速推广,为沅江枳壳的品质升级按下 “启动键”,也让杨伟峰牵头的合作社逐渐步入正轨。而真正让产业 “破局” 的,是龙头企业扬子江药业的到来。

2016 年,扬子江药业综合考量沅江枳壳的道地性、品质潜力与产业协同价值后,决定在此布局种植基地。凭借稳定的优质供给,杨伟峰的合作社从众多候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集团合作伙伴,共同打造扬子江龙凤堂枳壳规范化种植基地。“我们供应的枳壳,每年都要过第三方全项检测,从未掉过链子。” 杨伟峰说,这份 “过硬” 的品质,也让沅江枳壳成为扬子江拳头中药产品的核心原料保障。
龙头企业的赋能,远不止于稳定订单。为从源头把控药材质量,扬子江药业集团根据全国80个中药材种植基地的种植标准和经验,制定了81份管理文件和12份枳壳种植基地专属管理文件,从施肥、病虫害防控到采收、加工,每个环节都有明确标准。数字技术更让管理精度再上台阶:全流程可追溯系统打通种植到进厂的 “信息链”,智能检验机器人实现药材检测的精准高效,生产环节的智能化改造则进一步保障了中药产品的稳定性。
“新技术、新标准不仅让枳壳品质统一了,还让村民种得更有劲头。” 杨伟峰透露,仅去年就有几名年轻人放弃外出务工,回乡投身枳壳种植。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沅江枳壳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年产量从 2011 年的 1000 余吨跃升至如今的 5000 吨以上,规范化种植基地从最初的 200 多亩扩展到 1000 多亩。万顺堂更借机拓展产业链,开发出枳壳酒、枳壳蜂蜜等大健康产品,还引入吴茱萸种植,让产业版图越扩越宽。
如今,沅江枳壳的发展迎来更多政策支持。今年 2 月,沅江市政府发布《推进枳壳产业发展工作方案》,明确提出申报 “沅江枳壳” 地理标志,计划到 2029 年底新增 100 万棵标准化枳壳树。对此,扬子江药业相关负责人表示,集团将继续发挥链主企业作用,以技术创新为引擎、规范化管理为保障,推动当地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从零散种植到规范发展,从 “土药材” 到 “金果实”,扬子江药业与沅江的携手,不仅让道地药材焕发新生,更走出了一条 “企业赋能、农户受益、产业升级” 的乡村振兴新路径。